清明小记

期次:第725期    作者:李思宁   查看:27

○工商管理学院 李思宁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久违下起了雨,再联想到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种春天终于到来的实感。

在中国人眼中,清明节毫无疑问是春天里最重要的节日。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的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因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祭祖能成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这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息息相关。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浸淫,家族思想深深扎根在了每个人的心中。祭祖的意义在于敬重与怀念,无论是否真的站在了墓前。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与我从未见过面的太公的的故事。

“那是在96年之前,还记得我们还住在毛家老房子里,我已经在上高中了。家里的老人带着我和我的哥哥去给大爷爷扫墓,墓地在林场,路途很遥远大约走了1个半小时多吧。林场很大,里面生长着成片成片的杉树,竹林。

“当时爷爷去世已7、8年了。我的爷爷从来没有和我们讲过这些故事,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来自家里的那头老黄牛。爷爷一辈子勤劳直到83岁还在赶着老黄牛去犁地。老黄牛是80年农村分田到户时大队财产分配,我家通过“捡勾”的方式分到的财产,爷爷非常珍爱,每天天蒙蒙亮就听见大门“支呀”一声,爷爷要牵着老黄牛去吃流着露珠的鲜草了,他总是对我说,牛吃了带露水的草就长的肥又壮,这样耕起地来就有力气啰。夏天爷爷经常带牛去河边洗澡,给它的毛发梳的平平顺顺,苍蝇便也更少了,牛长的壮壮实实的,毛发油亮发光,老黄牛的眼睛清亮清亮的,看起来强壮有力,精神抖擞,村里人都在夸赞:这头牛养的真好!后来爷爷去世了,寒暑假牵牛吃草的事情就经常落在我的身上了。因为目睹过爷爷对老黄牛的爱护有加,我也对老黄牛生出一份特别的情感。我经常带着一把镰刀去山上割碧绿碧绿的芦苇嫩叶带回家给老黄牛加餐。96年的春节前夕,我们一家随二姐一家搬出到县城来,就再没看见老黄牛了,直到一次回老家看见叔叔赶着一头小黄牛才知道,老黄牛老了,犁地不够力了,叔叔把它卖了,换了一头小牛回来。

我也曾扫过一次墓,在我八岁的时候。六岁那年我的爷爷去世了,那天下着小雨,我随着扫墓的部队一起走上山腰,每个人都扛着一袋东西,我也不例外。农村是土葬,墓的四周长满了我说不出名字的蕨类植物,随着雨丝和微风摆了又摆。现在想想也快过去十年了,只记得爷爷总是笑呵呵地给我塞一把又一把的饼干,然后转头去教训我堂弟。

除去八岁那年,其余的清明节我都是在广东度过的,老家在福建,因学业缘故总是不能回家。在广东的清明节和普通周末没什么区别,爸爸回去扫墓了,也不会出去。久而久之,清明节变成了清明假期,四月五到来的前夕,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终于能回家好好休息一下了,而不是在遥远的福建,下着小雨在墓前摇曳的植物。但上了大学,不再为升学所困之后,倒是时不时会想起来。

这个清明节,十有八九又没法回去了。不过比起之前,有了更多时间供我细细整理大脑里的回忆。清明的祭扫,也许可以了解一个长辈的旧事,以此纪念;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视角,能生出要珍惜身边的亲人这样的感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