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高校破“五唯”学术评价改革实施路径探析

期次:第725期    作者:王胜   查看:41

□王胜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举措。“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高校教师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而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发展则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动力。作为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事关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学术生态的构建,对“双一流”建设成效影响深远。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建设任务,更是对高校教师的学术发展赋予重望,同时也提出了更新要求、更高目标。

“五唯”是绩效主义主导下高校学术评价过度依赖量化指标的产物,也是当前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中难以破解的顽疾,其实质是教育评价自身异化的结果。“五唯”量化评价,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意义。但对量化指标的过度推崇、机械搬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单一,让评价过程看似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然而长此以往,却会引发评价对象对各种指标完成量的一味追求,难以潜心开展深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逐年攀升、学术泡沫不断放大,可成果质量堪忧、社会贡献有限,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学术生态,严重影响高校学术发展,阻碍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关键的实施阶段,想要立于世界级高校之林,破除“五唯”势在必行,而“五唯”问题的重灾区又在学术评价领域,想要切实走好当下学术评价改革之路,仅考虑从“术”的层面如何破“五唯”,远远不够,绝不可脱离“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大背景去空泛探讨,也不可缺失对标对象,去盲目探讨。清理“五唯”行动迈出了重建学术评价机制实质性的一步,如何在深刻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破“五唯”等现实政策方向与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优质对标对象深入挖掘其学术评价机制经验所得,破立并举,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学术评价改革实施路径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有巨大研讨空间。

破除“五唯”的关键症结在于“五唯”中所包含的各项要素,在高等院校学术发展中都有其特定功能,也是过往各项评价的结果。我们应该理性和辩证对待,切不可因噎废食、全盘否定,若是将量化指标全面扫除,必然会使得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无序。破除“五唯”,其根本是破除片面化的评价方法,破除“唯”的极端性、排他性、绝对性,旨在打破唯“指标”的传统禁锢,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合理使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与新时代发展实际相匹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客观性、多元性学术评价体系。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将“双一流”建设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框架已逐步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与学术界的共识性任务。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内涵式发展是其实施的重要路径。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国际公认的几大高校评价体系的价值偏好可知,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的核心地位从未撼动。从“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也可以看出,对专著、论文、智库成果的填报数量都作了严格控制,相对数量而言,更加强调对成果质量的关注。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量的积累必不可少,是前提、是基础,但当前国家已步入新发展阶段,相对于规模、数量,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检验发展成效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学术评价体系已滞后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也必须相适应作出由外延转至内涵、由重数量转至重质量的改变。

结合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有效运用改进评价理念、探索评价方法、分类呈现评价结果等措施,以成果质量、社会服务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改变以数量、条件或排名等量化指标为绝对考量因素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由多主体参与、多客体参评、多元化标准的综合评价机制是当前学术评价改革的方向。从实践层面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有益尝试:

一是要高度重视元评价。高校要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与公平、正向激励性评价理念,构建以质主量辅导向的评价标准,在“唯”与“不唯”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平衡好指标手段与评价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平衡好学术评价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以偏概全;平衡好各学术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落实“管办评”分离;平衡好短期表现与长期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合理延长评价周期;平衡好投入评价与产出评价之间的关系,加强增值评价;平衡好同行评价与计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统筹定性定量。

二是创新多元分类综合评价机制。高校要立足学校发展阶段、发展实际,切实理清学校学术评价的客体或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按照教师群体类别、研究类型、学科差异性等因素,精准划分、因“材”评价,为不同类型人员提供多维发展通道,强化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推进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学术评价试点,通过构建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内部多元分类评级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在部分专业化事项上,适当发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多元社会性评价,作为校内学术评价机制的有益补充。

三是加快学术评价监督制度与文化建设,推动学术共同体价值观形成:研制高校内部学术评价监督制度,规范学术评价程序、评价过程,实行回避制度、同行评价追溯及评审信誉再评价制度,以制度“硬”监督,促进学术共同体公正评价责任制;同时,在学校注重加强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培育风清气正学术氛围,以文化“软”呵护,孕育学术共同体良心评价自律性。

【作者单位: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研究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一流”视域下高校破“五唯”学术评价改革实施路径研究(23G1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