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本科教学评估育人成效的实现路径研究

期次:第725期    作者:杨安琪   查看:30

□杨安琪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原型来源于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围绕着“谁来育人”育什么人”等问题,逐渐出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导向,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完整提出“三全育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将“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联通,经由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实现路径,随即在2018年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学校构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现已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再一次为“三全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指引。由此看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理念优化、制度设计、实践推行过程中实现了内涵式发展,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三全育人”理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主体、时间、空间上宏观的将高校各有机整体统一起来,本科教学评估作为教学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自然被纳入至“三全育人”的要求中,同时,三全育人”理论的内在反思性状态又在微观上指引着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既是思想指引,更是着力路径。因此,本科教学评估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发展。本文将从评估主体(谁来评)、评估方式(怎么评)、评估内容(评什么)三个维度论述本科教学评估中蕴含的育人成效、存在的现实窘境,进一步探索评估育人的深化路径。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应然育人成效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只有形成和执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评价,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这将高等教育评价放在了至关重要且前所未有的位置。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评价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终极价值使命。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是核心地位,因此,在“三全育人”的理念引领下着重探讨本科教学评估应然的育人成效,期望能够为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育人质量提升有所启发。

(一)评估的发展趋势决定了评估主体要做到“全员”

有研究表明,国际教育评估已进入第四代,第四代评估理论是美国著名评估专家古贝(Egon G. Guba)和林肯(Yvonna S. Lincoln)依据建构主义方法论合作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估理论,由之前强调“测量”描述”和“判断”,更加注重“协商”和“建构”,认为评估本质上不是简单强调事实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种融合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多元价值的协商共识。评估不是检查和问责的工具,从外部评估来看,应该是政府、社会对高校集体“会诊”的良机,从内部评估来看,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多方参与的协商对话的平台。因此,评估主体应弱化行政管理成分,消除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尽量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政府有定期评估的行政权,第三方机构有提供调查服务的空间,教师有自我评估的主动权,学生有评价质量的参与权,逐步形成价值协商共识和质量提升共识,破除某一方评估主体主导评估全程的单一性,强化评估主体参与的多元性。

(二)评估的内涵要义决定了评估方式要实现“全过程”

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不仅是对评估客体进行甄别、鉴定和遴选,更注重结果的形成过程,包括对教育教学事务或活动的规划、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估。《总体方案》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作为了评价改革的原则之一,这四种评价相互统一、互为支撑,动态化的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提高评估结果的及时性、客观性、科学性。因此,高质量的评估需要通过结果评价评估培养成效,依托过程评价监测各类就读经历,尝试使用增值评价测算、判断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与收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全综合评价,将各类评估方式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始末,有效发挥出评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引领、检验、诊断、改进等作用。

(三)评估的理论依据决定了评估对象要涵盖“全方位”

高质量的评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阿斯汀的I-E-O理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投入(Input)、环境(Environment)和输出(Outcome)的三要素,投入”主要是指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特征,“环境影响”是指学生的就读经历,输出”是指学生经过大学生活认知、技能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已有研究指出,学生学习成果目标的达成取决于过程性要素和资源性要素等质量要素的配置,过程性要素主要涵盖了各类课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投入等教育教学的过程,资源性要素则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学经费等基本的教学条件。因此,评估的对象应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引导下,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要素进行评估,捕捉影响学生发展的时点和事件,从而提升教学改革的适切性。

二、本科教学评估的现实育人窘境

当前,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育人成效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标应然育人成效,教学评估仍存在现实育人窘境,具体来看:

第一,全员”评估仍未形成合力。过度强调评估的外在工具性功能,遮蔽评估育人性功能,引领、诊断、激励、改进等未能有效发挥。基于此,各评估主体对评估的功能认识不统一,在评估中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主客体身份界限明显,评估客体存在天然弱势,缺乏从“要我评”到“我要评”的自身动力。

第二,“全过程”评估仍存在阻碍。主要体现在工具性阻碍,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给评估方式革新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挑战,评估停留在数据管理,而非数据治理。目前的数据平台、分析技术仍无法更好地支撑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产生的海量数据,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在数据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工作负担,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仍需提升。

第三,全方位”评估质效较低。评估内容的局部与整体失衡,整体评估较为成熟,但对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其他各环节的专项评估较少;评估指标观测点的显性与隐性要素失衡,对立德树人、文化、氛围等隐性指标的要求模糊,或将有的隐性特征不恰当地分解细化为显性要点,以数量代替质量;评估标准的共性与个性失衡,停留在重共性、轻个性的层面。

三、本科教学评估育人成效的深化路径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评估育人成效,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应该做到:

第一,深化协同育人,为全员评估做导向。在教育评估中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和核心位置,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好各育人主体的协同互动关系,强化质量共同体意识,将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评估制度化,突出师生在教育评估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强化数据治理,为全过程评估做保障。搭建大平台,对教育教学进行常态监测,深刻揭示评估对象真实状况;畅通数据共享,简化数据上传流程,自动挖掘,减轻数据负担;构建反馈机制,通过常模比较、分析趋势等,形成精细化结论即时反馈,逐步形成“常态监测-数据调用-对比分析-精准反馈-持续改进”的数据使用链条,为教育评估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第三,服务质量提升,为全方位评估做突破。坚持评估内容大而全,做强专项评估小而精,形成“1+X”的多元组合式评估框架,随启随动,灵活评估;坚守评估标准的底线,加强以质性信息反映评估对象的质量,挖掘内在隐性的、非结构化特征;落实好分类评估,遵循教育规律和根本属性,扩大学校彰显特色、延续底蕴、自主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本文系思政教育研究与高教管理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督导评估育人功效的实现路径探究——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722021DQ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