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报上的党史研究报道略考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述往思来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栾永玉书记在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上强调“我校党史研究与教学积淀深厚、成果丰硕,应该传承好发挥好学科传统和优势”。杨灿明校长在我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党史研究,重振党史学科优势”。作为一所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办的红色革命大学,我校早在1948年建校之初就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中共党史课程的高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校报档案资料丰富,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既有原始性的记录,也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记载了大量党史研究内容。校报编辑部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校报,从1950年的《中大生活》到2020年(不含1953-1980年及中南政法学院时期)的校报上有关党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被学术界誉为中共党史学科“三驾马车”的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等相关的报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发现校报上共有78篇相关报道,其中有5个党史研究专刊专版,1篇我校党史教学,3篇党史评论,8篇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的人物专访,9篇毛磊、刘继增、袁继成撰写的文章以及43篇关于党史研究和三位党史专家等相关宣传报道。一、校报上党史研究报道的基本情况(一)5个党史研究专刊专版分别是1995年10月3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354期第四版刊发的《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国党史党建革命史硕士点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中南财经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点简介》和1997年1月10日在第388期第三版上刊发的《<国共两党谈判史>课题组》,2008年12月31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刊发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共四版)、2009年第319期第三版《国庆专刊》以及2011年9月19日在第384期第二版《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专版》。(二)1篇关于我校党史教学《导与学相宜 内与外互补 博与精结合中共党史研究生导师教学有方》发表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335期第三版。(三)3篇党史评论分别是1995年11月20日尹德慈、夏文莉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356期第三版上的《独具一格 财大效应———全国第三届中共党史党建革命史研究生点学术会议侧记》、政宣在1996年11月20日第383期第二版《中国开放历程的大写照———<中华开放史>评价》以及1997年1月10日春英在第388期第一版《我校在“两岸关系与国共关系”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四)8篇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的人物专访分别是丁一瑞、方世荣于1981年7月1日于《湖北财院报》第15期第五版刊发的《为党的历史研究辛勤耕耘—记党史教研室毛磊、刘继增、袁继臣三位老师》,高志明于1994年12月3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334期第三版《在“集合”上做文章 走自己的路—访政法系刘继增教授》,李旭鸿、张少华、黄郡于1997年6月3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402期第五版《迎香港回归 促中华腾飞———访省人大常委、政法系教授袁继成》,胡开勇于1997年9月2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404期第三版《共论沧桑历史共创统一未来———毛磊教授台湾之行访谈录》,张波、章新于1999年3月3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447期第二版《滋养学子育栋梁———访<校职业道德标兵>袁继成教授》,郭华桥、朱信永于2001年9月24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37期第二版《时代需要奉献者———记人文学院毛磊教授》,王莉、田原于2004年4月19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132期第三版《选修德课堂 必修的热情———袁继成教授谈课堂教学》,毛炯妮、桂豆豆于2015年9月21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521期第四版《毛磊教授:“发现”武汉抗战》。(五)9篇毛磊、刘继增、袁继成撰写文章毛磊于1989年5月1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183期第二版刊发的《忆耀邦》;刘继增于1991年5月20日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238期第三版刊发了《党的领导是现代中国历史性的选择》;袁继成从1990年至2005年分别在《中南财经大学报》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上刊发了7篇文章,包括在中南财经大学报第211期第三版的《汉口旧租界区忆旧—校外教学札记》、第298期第一版的《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381期第二版的《洗雪百年国耻 迎接香港回归》、第429期第三版的《香港已圆梦 澳门盼回归》、第452期第三版的《声讨北约暴行弘扬爱国主义》、第469期第三版的《历史的伟绩 划时代的胜利———澳门回归的伟大意义》以及2005年6月16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刊第一版和第四版的《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振奋民族精神》。(六)43篇党史研究和三位党史专家的相关宣传报道涉及学术会议、活动报道、书籍出版、获得荣誉等多方面。二、关于党史研究重点报道内容梳理(一)《为党的历史研究辛勤耕耘—记党史教研室毛磊、刘继增、袁继臣三位老师》(1981年)该篇是除《中大生活》上关于建党3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报道外,目前查询到的在校报上刊登的最早的关于党史教育和我校三位党史专家的报道。报道中提到,毛磊等三位同志认为“我们伟大的党要有一部真实的、科学的历史,党史教育、科研要搞上去,我们从事党史、近现代史教学研究工作的人责无旁贷!七九年夏天,他们根据现实生活和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决定协力奋斗,从党史中关于武汉国民政府这段时期的历史入手”,但关于这段历史课题的研究头绪纷繁、疑义甚多,而三位同志又是“半路出家”,无疑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对党的热爱,对党史建设的责任感,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使他们走在了一起”。在他们辛勤地耕耘和探索下,“党史研究的新花绽蕾吐芳,竞相开放”,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为党史教学和党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党的历史研究辛勤耕耘—记党史教研室毛磊、刘继增、袁继臣三位老师(二)《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国党史党建革命史硕士点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中南财经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点简介》(1995年)本版详细介绍了我校中共党史硕士点在科研、教书育人方面的成就和历届全国党史党建革命史硕士点学术研讨会情况以及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的简介,并在第352期第一版刊发了《第三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中国革命史硕士点专家学者会议即将在我校召开》活动报道,在第356期第三版刊发了《独具一格 财大效应———全国第三届中共党史党建革命史研究生点学术会议侧记》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特点和产生“财大效应”的原因。▲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国党史党建革命史硕士点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中南财经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点简介(三)《我校在“两岸关系与国共关系”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1997年)该报道提出,武汉当时已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与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中心,而我校则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处于这一中心的支柱和核心地位。当时,我校教师完成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奠定了海峡两岸关系与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领先地位,前者是我国第一部从总体上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的著作,率先开辟了本研究领域和初步构架了研究体系;后者则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国共两党70年及海峡两岸40年关系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揭示了国共关系的规律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然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台湾方面的报纸认为“填补了中国史学研究的一大空白”。报道还列举毛磊、范小芳、张春英等一批研究主力军的主要著作,新观点引起全国史学界大讨论以及他们在全国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等。▲我校在“两岸关系与国 共 关系”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四)《<国共两党谈判史>课题组》专版(1997年)该专版包含《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老教授不服老 再为学校作贡献———记<国共两党谈判史>课题组负责人毛磊》、《在科研方面颇有建树的中年教师———记<国共两党谈判史>主编之一范小方》、《完成国家课题的一种有效办法》等报道,不仅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如何按时高质量完成国家科研课题的有益经验,为其他课题组提供有益借鉴,而且指出该科研成果的完成标志着我校国共关系史研究范围和学术影响的扩大。  ▲《国共两党谈判史》课题组专版(五)《导与学相宜 内与外互补 博与精结合 中共党史研究生导师教学有方》(1995年)该篇介绍了中共党史研究生导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出通过“导与学相宜,内与外互补,博与精结合”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炼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与学相宜内与外互补 博与精 结 合中共党史研究生导师教学有方(六)《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专刊》(2008年)该报道是唯一在校报上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党史报道的专刊,共计四版,主要刊发了校领导、各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学术发展为题,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各专业领域学术成就为主线的专题报告。▲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专刊(七)《国庆专刊》(2009年)该专刊发了《共和国的脚印》和《高等教育60年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两篇文章,介绍了建国60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的成就、高等教育和我校呈现的可喜变化。▲国庆专刊(八)《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专版》(2011年)该专版包括《台湾高校师生代表来校参加辛亥革命首义百年纪念活动》、《毛磊教授讲解国共关系史》、《张春英教授作两岸关系史专题报告》、《学者争鸣辛亥革命研究》、《台湾知名学者畅谈辛亥革命》、《郭化夷展望两岸关系》、《冯天瑜教授来校谈辛亥革命动因》7篇新闻,介绍了台湾高校师生代表来汉参加辛亥革命首义百年纪念学术交流与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情况。报道中指出,“研究国共关系史、海峡两岸关系史与台湾史是我校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学术传统。学校已建立历史文化学院、台湾研究所和民国史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有一批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辛亥革命与民国史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史与台湾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专版(九)《在“结合”上做文章 走自己的路—访政法系刘继增教授》(1994年)该采访主要介绍了刘教授谈中国革命史之类课程如何进行教改,刘教授提出“‘结合’上做文章,走自己的路”的观点,这既是刘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探索前进的历史进行的精炼概括,也是他治学、处世的态度。▲在“结合”上做文章 走自己的路—访政法系刘继增教授(十)《滋养学子育栋梁———访<校职业道德标兵>袁继成教授》(1999年)报道中主要介绍了袁继成的教学、科研和社会职务。他教学40年,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世界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外近代史专题、两个“武汉时期”研究、民国政治制度史等课程;他潜心科研,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了《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武汉国民政府史》等20部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共计400多万字,荣获多项荣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成为租界史和政治制度史方面的国内权威;他身兼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滋养学子育栋梁———访《校职业道德标兵》袁继成教授(十一)《时代需要奉献者———记人文学院毛磊教授》(2001年)该报道中指出,毛磊自从踏上工作岗位后,便将精力投入到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去,他生活简朴,在简陋的房间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拿出多篇令同行翘拇指的著述,他的党史研究方面颇下精力,且收获很大,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常令同行们称赞不已。不一般的成绩有着不一般的支撑力,他非常感谢学校———因为从中原大学起,学校就奠定了中共党史研究朴实的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时代需要奉献者———记人文学院毛磊教授(十二)《毛磊教授:“发现”武汉抗战》(2015年)报道中提到,1985年前后,毛磊与刘继增、袁继成等教授开创中南财经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点,为树立硕士点特色,他们最早提出“武汉抗战”的概念,1985年出版了《武汉抗战史要》。“武汉抗战”史毛磊教授毕生研究的课题,其中不乏“石破天惊”和“惊世骇俗”的发现,引起学界、政界的震动,比如他提出“武汉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武汉抗战不是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局部性抗战,也不局限于军事范畴的武汉会战,而是涵盖了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 ▲毛磊教授:“发现 ”武汉抗战三、小结1.牢记使命在肩,接续奋斗。我校党史教育起步早、党史学科成立早、教学研究开展早、党史人才济济、党史研究成果丰硕,党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不仅在校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而且在全国党史学界也有较大的影响。这让我们倍感自豪,更激励着我们中南大人自觉担负职责使命,重振党史学科,不断加强党史的学习教育研究,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2.赓续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我校起源于我们党创办的中原大学,起初是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人民的大学,各个时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办学,学校的党史教育研究与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注重宣传报道,增光添彩。我校党史学科、人物和著作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除其本身实力外,宣传报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管是毛磊、刘继增、袁继成“三驾马车”,马定中、李永铭、张春英、范小方、马德茂等一大批杰出党史专家,还是《国共两党关系史》、《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等专著,甚至中共党史硕士点的建设发展,都与宣传报道有着密切联系。当前,从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来看,宣传报道是提高评估专家和社会公众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成、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都与宣传密不可分。高校要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一批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塑造学校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4.重视校报留史,资政育人。校报记录着高校的发展历程,见证着学校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大事件,是留存校史党史的有形载体,具有史料新闻的“即视感”,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介质。高校要更加重视校报发展,增强校报存凭、留史、资政、育人功能。 注:感谢吴卉仙同学为本研究提供帮助,协助整理了2010-2015年校报和部分校对工作。(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度中央基本科研项目思政教育研究与高教管理研究项目(三全育人)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高校对外宣传助力一流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722021DQ004)。作者卓张鹏系校党委宣传部职员;作者陈博系校党委宣传部副编审、校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