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三服务”工作理念 推动校友共同体建设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期次:第680期    作者:杨少同   查看:767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从而“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政策引导之下,高校纷纷整合各类办学资源,加快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在此进程中,校友群体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校友群体是支持“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

校友群体一般指在高校各办学时期毕业或肄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各类培训学员、夜大生、自修生等,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教职工,学校聘请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和其他社会办学资源相比,校友群体具有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社会关系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优势。除此之外,校友群体作为高校的办学成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在支持高校发展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

(一)天然的情感联系。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在校生之间有着天然、亲切的情感。大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系统认知潜移默化受到学校文化、精神、环境影响,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打上母校的“烙印”。这种基于专业、学历、认知上的共同特征,让校友之间跨域血缘、地缘,拥有共同的情感联结。校友对于母校的发展建设最为关注,期待母校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而作为母校精心培养、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产品”,校友取得瞩目成就,也会让母校获得社会认可、提升知名度。

(二)相通的学缘背景。同出师门、一脉相承的专业背景,让在校生对于校友倍感亲近,校友更容易成为在校生的榜样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友的先进事迹、现身说法比起枯燥说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教育中,校友协同育人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方面,校友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有自身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校友能接触到行业前沿和业界动态。这两方面的优势是一般专任教师难以具备的,对于在校生的实习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学术氛围。

(三)无私的资源支持。基于对母校深厚的情感,当校友取得一定成就后,会发自肺腑的感谢母校培养,并常常会采取捐赠的形式反哺母校。据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2021 校友会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中国高校累计接受校友捐赠总额高达427 亿,其中清华大学累计获得 47.2 亿校友捐赠,高居榜首。“2021 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数据显示,2015 年至2020 年间,78 家高校基金会接收捐赠到账总额为 303.6 亿元,其中 2020 年到账总额突破 100 亿元,相当于社会捐赠总额的 5%,且增速大于社会捐赠,这之中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占比 26%。这些数据表明校友是高校最易吸引的捐赠群体,校友捐赠成为了高校接受捐赠的主渠道。

(四)连接社会的桥梁。“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校友毕业后,走向祖国世界各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地域、行业、层次的广泛分布,让校友成为了学校与地方、社会、行业之间的桥梁。广大校友、校友企业利用对地方、行业发展和政策的了解,结合母校学科优势和发展需求,积极促成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互促发展。

(五)可持续性的力量。从发展角度来看,只要高校持续办学,校友群体的力量就会不断壮大。对于老校友而言,对母校的情感犹如乡情,不会被时光冲淡,反而历久弥新、愈发醇厚。随着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和招生规模扩大,一届届的毕业生将不断充实校友群体,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给校友群体带来新的血液,给母校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校友工作思路的探索

尽管校友资源对高校而言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但需要关注的是,校友是一个人数庞大、分布广泛、组织松散的群体。校友群体能否形成合力、校友资源能否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持,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友工作推动校友共同体的建设情况。校友共同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校友组成的,具有共同情感联系、价值认同,以校友与母校共同发展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交往互动体。校友共同体基于校友群体之上,具有一定凝聚力、向心力,关注的是校友与母校双方共同发展的内部机制、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关系。

当前,高校愈发重视校友工作,建立专职校友工作队伍,设立“校友之家”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友活动,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校友工作模式。但也要看到,部分高校对于校友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关注校友捐赠而忽略日常校友情感联系,关注知名校友而忽略广大校友关系维护,关注校友发展而忽略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关注单一的校友活动而对校友工作缺乏长期系统规划,将校友工作看成是校友工作者的事情而未在校内形成广泛共识和重视,等等。

应当看到,校友工作已经从“联络情感”的 1.0 时代迈向“互促发展”的 2.0 时代,仅依靠校友对母校的情感来开展校友工作将变得不持续、不稳固。在思考校友能为母校带来什么的时候,更要思考母校能给予校友什么。站在打造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荣誉共同体的高度来开展校友工作,推动校友共同体建设将成为校友工作的发展方向。

三、稳步推进校友共同体建设的实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坚持和完善“三个服务”校友工作理念。“三个服务”即努力为促进校友事业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据这一工作理念,学校校友工作形成了“学校关心校友,校友支持母校,校友之间互助”的良好氛围,并朝着“构建学校·校友发展共同体”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一)富于激情,深入践行服务校友职能

校友工作的重心在于“切实为校友服务”。面对 40 余万广大校友、面对诸如政策咨询、寻求合作、校友求助等多样化校友需求,学校校友工作始终坚持以真情动人、以温情暖心,更坚持以自身激情点燃校友热情。

一是多形式服务校友返校。在“五一”“十一”、毕业周年等时间节点,各院、各地、各级校友们纷纷返校举办联谊和纪念活动。为更好服务返校校友,校友总会组建学生“校友服务团”,为每个返校班级配备志愿者联络返校事宜、提供校园导游。编写《校友返校服务工作指南》,将返校接待流程细致化、规范化,力求为每位返校校友提供精细化服务,使校友感受到母校熟悉的温暖和关怀,留下美好校园回忆。在疫情期间,创新性策划举办“校友云返校系列活动”,让广大校友通过视频观看、寄语分享、图文互动等形式线上返校,不断线与母校保持联系。

二是多方位打造“校友之家”。2019 年,首义校区“校友之家”在 29 号楼正式挂牌,这是学校第一次在校区内设置“校友之家”。“校友之家”围绕返校接待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设计,其中“时光长廊”已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包含老教室、老办公室、老宿舍、老实验室、老阅览室五个场景和校友工作、基金工作两个展厅,展出的大部分物品都是学校各办学时期的实物,以老物件、旧摆设的实物形式营造“沉浸式”体验,让参观校友重回青葱岁月,重温求学时光。

三是多渠道组织校友活动。学校持续打造校友品牌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和桥梁,拉近校友与校友、校友与母校的情谊。近年来举办了“筑梦中南”校友盛典、“中南大校友论坛”、“中南大校友企业家论坛”等大型活动和面向应届毕业生举办的“时光邮筒·致十年后”主题活动。指导各备案校友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友活动,并持续打造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品牌校友活动,如广州的雏鹰班、深圳的双导师制、武汉的校友串串行等。

四是多路径进行校友寻访。学校领导关心广大校友的工作、生活和事业发展,利用出差访问时机抽空探访当地校友会和校友,并参加各校友组织的年会、换届和其他活动。持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之“校友寻访”活动。自 2018 年起,共组织遴选全校 43 支队伍、近 200 余名学生,通过线上访谈、线下走访等形式与各地校友代表交流,宣传校友典型事迹,搭建在校生与校友的沟通平台。

五是多平台开展校友宣传。校友工作积极利用“一网一号一刊”开展校友宣传。创刊于 2015 年的《中南人》以“传播母校信息,报道校友业绩,宣传校友工作,凝聚校友力量”为宗旨,已成为校友了解母校和校友动态的重要窗口。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多次在“全国高校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综合指数排行榜”中名列全国前十。

(二)勇于创新,积极履行服务学校职能

校友工作的核心在于“服务学校”。近年来,我校校友工作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凝聚广大校友力量,通过筹集资金、促成合作等形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基金募集方面,不断拓宽校友捐赠主渠道,壮大基金规模。鼓励以学科、学院为主体,广泛筹资支持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已设立了“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会计史文博馆建设基金”、

“中南金融学科建设基金”等项目。2019 年 12月,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向学校捐资 5000 万元,成为学校接受的单笔最大捐赠。基金会围绕学科建设、奖学资教、校园文化、扶贫助困等方面设立 80 余个项目,资助人数近 3 万人(次),涵盖学生、教师、校友及其他受助群体。

社会合作方面,积极对接校友、校友企业,促成战略合作。近年来,已促成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华发投控集团、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并与湖北荆门、山西运城等地积极对接,开展校地合作。这些合作项目,从多方面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并有力聚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

广泛联络校友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积极联系校友企业进行毕业生源推介,对接就业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指导。在校友中开展各种征集推选工作,如征集中原大学时期校友资料、征集校友文稿、推选公道美品德行奖校友人选、推选校友参与红色纪录片《新征程》拍摄等。

(三)敢于担当,大力拓展服务社会职能

服务社会是校友工作推动事业向纵深发展、呼应时代需要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校友工作发动校友力量勇担社会责任,并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抗击新冠疫情,弘扬中南大爱。疫情期间,联系动员广大校友,心系母校、共同抗疫,开展了物资筹集、校友联络、公益服务等工作。在形势最危急、物资最紧缺的时刻,广大校友千方百计为驰援武汉、驰援母校奔走呼吁、提供紧需物资。仅武汉封城一个月时间内,广大校友、校友企业向社会累计捐款捐物达 4.8 亿元。长江日报以《攻坚!战疫中的中南大力量》为题整版报道,称赞“中南大校友和学子以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支援武汉战疫,体现了中南大人厚德济世的人文情怀,彰显了大爱无疆的校友精神”。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彰显中南力量。充分发动广大校友、社会各界,通过智力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近来年,校友通过基金会向云南省盐津县捐赠无偿帮扶资金累计 320.1 万元。由上海校友会发起的南舍公益基金以图书馆项目为起点,持续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目前已完成三所“文澜书屋”建设。武汉校友会、江苏校友会、苏州校友会等校友组织积极开展公益助学和定点帮扶,捐赠爱心物资,开展消费帮扶。部分校友企业与学校定点帮扶点签订合作协议,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从高校校友工作实践来看,校友是高校最值得信任、极具潜力、可持续拥有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打造校友共同体建立校友与学校之间的稳固关系、将长期积累的校友资源不断转化为学校办学优势,将成为今后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校友工作与社会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