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党委书记 栾永玉

期次:第617期       查看:63





  编者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教育部也先后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工作。3月14日,学校在中原楼举行教师发展工作交流会,教师发展中心骆美博士在交流会上就“教师发展中心之使命与职能”作了讲解。本期校报特约请校党委书记栾永玉和校长杨灿明对教师发展工作撰写文章,分别就好老师的政治标准和教师发展工作发表观点和看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教育部也先后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学校近期也开展了首届“教书育人”奖评选工作。下面我想就好老师的政治标准谈几点体会。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的第一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德师风是教育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涵括理想信念、道德示范、学识素养和敬业爱生等方面内容的整体师德要求。[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8(03):27-33.]在诸多师德要求中,总书记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2013年9月9日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写信慰问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要求,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队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也是“有理想信念”。他说到“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016年9月9日,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老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其中就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等政治上的要求。2016年12月17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四个相统一”要求,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四个相统一都服从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个下功夫就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理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六个“要”的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政治要强”。由此可见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在师德中的统帅地位,认为这是诸多品德中的“大德”。
   二、好老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提高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地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承担着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教育还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本报评论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N].人民日报,2018-09-13(003).]这是由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决定的。事实上,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教育的这个属性,无不通过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如日本要求教师“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新加坡要求教师不能“讽刺或毁谤政府”;澳大利亚要求教师贯彻当选政府的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几乎所有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系统的国家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履行一定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庞维国,罗良,杨洁,尹后庆.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47-5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7-18页。]教育本质属性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的这一属性内在的要求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先受教育,先坚定理想信念。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传统对老师的一贯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中国传统经典来论述师德。2014年在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他曾引用过唐代韩愈的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对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老师的第一要求就是“传道”。孔子阐述得很透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尽管“传道”所传的“道”可能随着时代变化各有不同,这里韩愈说的也许只是传统的儒家伦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强调的“道”必定是当于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道德,是当时人们心中共同的遵循。将“传道”视作第一位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一直都寄予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相对于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民主”“正直”“尊严”等体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我们国家更强调国家认同、团结合作、社会责任等体现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01):33-36.]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是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形成的,是在十八大以来党所经历的深刻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新时代“传道”就是学习传播阐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道”。
   四、涵养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学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引导全校老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道者传道。
  一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我们学习贯彻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就是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化为一些行为标准。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育行业的体现就是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既重教书也重育人,既言传也身教,既传授知识也塑造灵魂,切实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加强对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一所大学师资队伍的精气神,实质上决定着该大学前行的步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起源是中原大学,由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亲自创办的一所“抗大”式学校。我们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大学,“求真为民、务实拓新”的精神气质从一开始就烙入了我们的基因。陈毅同志曾指出,“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不是为名、为权、为利”。第二任校长潘梓年亦曾说,“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学校的历史传承和优良传统为我们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素材和养分。我们全校教师要不忘初心、不忘来路,牢记我们是一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社会主义大学,牢记我们曾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三是学校管理要成为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强保障。如果说专任教师是教书育人一线的将士,那么行政管理就是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大后方,要为老师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院系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工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思想合力、制度合力、工作合力。在总体部署上,要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化、细化、深化学习落实,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营造校园文化。职能部门要上下协调,主动作为,按照“问题导向、制度导德、实践育德、以尊养德”的工作思路,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纵深发展。各院系要切实落实责任,严密把控好课堂教学、教材选用等关键环节,密切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师德问题,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工作,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四是要不断促进老师的“自我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教师只有充分认同师德内容和内涵,才会形成自身的内在追求和动力,并使接受到的师德教育发挥作用。[杨定坤,毛智贤.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0):74-75.]强调师德的自我修养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师德建设本身的规律要求。按照群际认知的自我归类理论,当一名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时,就会积极调整规范自己行为,使之适合社会公认的教师形象。[朱晓伟,周宗奎,谢和平,褚晓伟.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3-58.]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学习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主动了解社会公众对师德的基本期待,并积极以此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培养和塑造自身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较好的行为规范,最终内化养成师德规范。强调师德的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原因是基于对老师的充分信任。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队伍选拔的高标准和多年办学的积淀决定了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本身就有很高的人生趣味和价值追求,能够自觉地用高标准的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基于此,我们在师德建设中要突出“以尊养德”,老师们能在一个“尊师重教”的环境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