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色的学通社时光

○陈家希

期次:第604期       查看:89




  多年后,当我回想起我的大学,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油墨色的学通社时光。
  油墨色的学通社时光始于军训期间的一个平常下午,那时偶遇校报招新人员在收拾东西,我便主动上前帮忙,拿了报名表,盘算着自己的文字记者梦。起初我加入了很多社团,经过几番考量最后还是决定要以校报为家,不为别的,就为了那油墨色的文字。我私以为油墨色就是那“月色和)色之间的第三种绝色”,于是后来就对发稿“上瘾”了,文澜网和校报乃至各种外宣便有了很多很多我的文字。
  大二任学通社副部,我作为“大学启程”征文组负责人,每天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利用自己的全部人脉去做活动宣传,还一一联系了各学院的公众号转发宣传推文,一一联系了各班辅导员助理帮忙宣传。大三任社长,与校广播台、文澜网协调招新工作,首次真正实现联合招新,既加强了三大组织的相互联系,也使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在做这些工作时其实也不觉得累,因为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校报人喜欢说“情怀”,我也想说说我的“情怀”——“家”、“责任”、“实事求是”。
  “以校报为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次冲动,而是扎根心底的热爱。所谓“家兮家兮,同檐葳兮,载笑载闹,知馨苑兮”。我享受着每一次奶茶时光,期待着每一个带稿机会,记下同仁的生日,常和小孩们谈心,校报的温度值得我去深爱和坚持,它使你不知不觉却也责任重大地守护好这里的分分寸寸。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校报作为纸媒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实事求是并且严谨,公信力也是很多平台不能比的,我们在这里,理应担起“校报人”的责任,践行学生记者的自由、多元、热烈、敏锐、深入,执一支妙笔,点亮中南大。此外,我也把自己在校报学到的写稿、宣传、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一有机会就帮学院写宣传新闻稿,给一些组织部门做新闻培训,在我看来,这也是校报作为学校宣传领域“领头羊”的职责所在吧。
  “实事求是”。这是校报三年给我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校报编辑部老师教诲我,油墨色的报纸新闻告诉我:做人做事写文章都要实事求是。在我眼中,陈主编就是一个追求实事求是的人,记得有次某个院的志协做活动,却到处张贴宣传海报,连中原楼下都是“牛皮癣”。陈主编当即向学院领导反映此事及时处理。我受校报工作的影响蛮大,“实事求是”现在也成了我的追求,就比如某次颁奖典礼的评奖程序很不合理,我就决定在报道时从严把握好舆论导向。
  我在校报度过了三年,在“湖北之声”电台也实习过一段时间,对于新闻算是有些自己的认识——千言万语不过一句“铁肩担道义”。新闻是有力量的,新闻也是有责任的,比如校报的宁邵辛师兄就让我懂得了担当是什么,他长期坚持给学校各个部门提建议,为优化学校的行政管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愈发笃信,个人能力不是私有的,有出众的才能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作为全国一流大学的大学生,作为校报的记者,如果我们都不去思考都不去发声那么谁来思考谁来发声呢?
  有人说过,“如果你喜欢一个事,又有这样的才干,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要象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校报守候了三年的“油墨色时光”,苦乐悲喜尽在其中。在学通社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对自己都算得上是一种历练。我想告诉师弟师妹的是,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不要后悔,能做到这条就足够。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这三年“油墨色的学通社时光”是让我引以为傲的似水流年。
青年专辑
  陈家希,中共预备党员,河北保定人,刑事司法学院职侦1501班学生。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通讯社第26届社长,先后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通讯员”、“优秀宣传工作者”、“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连续两年获得人民奖学金;大学期间于《湖北日报》、湖北之声、《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长江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文澜新闻网等校内外媒体发表稿件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