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

○王松峰(外语学院退休教师)

期次:第594期       查看:77


  1975年9月,我们结束了在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近3年9个月的大学生活,依学校分配计划,奔赴各地报到,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生涯。
  我和同班同学苗建辉是最后离开华师的。那天晚上,各在食堂打了四两饭,他拿出他母亲亲手制作的皮蛋,我拿出没有用完的小半瓶香油,一起吃了在大学的最后一次晚餐。餐后各奔东西,从此天各一方。
  1989年6月。当时我已从汉川庙头中学调到财大,在财大工作了近9年,加上在汉川工作的5年多,我们老同学之间已有14年未见面了。受当时财大函授处邀请和外语教研室委派,到财大函授处设在襄樊(现襄阳,下同)计委的教学点教授英语。那次,我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三位老同学:苗建辉,在襄樊卫校任教;罗玲,在著名的襄樊四中执教;侯正才,任襄樊计委外贸科科长。
  老同学见面,分外高兴。他们纷纷尽地主之谊,好吃好喝地招待我这个“客人”,令我非常感动。
  于今,我已是60开外的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怀旧情绪日益浓烈。
  1972年3月,我们从各地到华师外语系报到,学的都是英语专业,后来也大多从教。我说的这几位大学同学,同我一样,都是“文革”中各地试办高中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我班就读的学员中,大约占到了三分之一,年纪都在17岁上下。在近3年9个月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朝夕相处,情深谊长,如同手足。毕业时,也就20岁左右。
  本来,按当时的学制,大学应是“三年制”,我们应在1975年初毕业。但当年仍放了寒假,假后学业继续。眼看到了6月、7月、8月,分配的事一点动静也没有。原来有贵人说,从我们那一届学员起,准备恢复“四年制”。可“四人帮”猖獗并最终占上风,“四年制”无果而终。到了9月,华师才接到指示开始分配工作。
  1989年襄樊见面后,又有近28个春秋逝去。真是弹指一挥间!而现在的我们都已相继完成各自的使命,退休了。
  今年3月6日,因私人一件要事,不得不去一趟枣阳市。到了目的地,才发现从枣阳到襄阳坐动车只30分钟车程,于是乎很自然地想起了昔日的老同学,不知他们安然否?眼里有泪盈眶。办完事,我马上踏上了去襄阳的动车。
  这次到达襄阳,已是下午时分。先去找苗建辉同学,原来的襄樊卫校已物是人非。几经辗转,终打听到他确切的消息。他已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退休,现在北京含饴弄孙。没有见到他十分遗憾。再赶到襄阳四中,见到了罗玲同学,她亦从高级教师(相当副教授)的职位上退休。见到罗玲同学,只见两鬓斑白,原来乌黑的秀发也有不少银丝。她马上电邀另一位毕业后从未谋面的徐进县同学一起共进晚餐,由她作东(徐同学是1990年代后调到襄阳一所中专执教的)。老同学晤面,无话不谈,他们直夸我年轻。我直言说,我的头发早在40多岁时已全白,之所以看起来还可以,是装嫩,头发是染黑的。他们听后哈哈大笑。这次同学相聚,虽不像大学时的青春洋溢,也不像28年前的成熟干练,但我们心怀坦荡,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每位学生,无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我们虽然都年过花甲,但还远没到需要人伺候的地步,会有更惬意的未来。或含饴弄孙、或读书看报、或悠闲散步、或奋笔疾书、或发挥余热……保重!老同学们!但愿这一次的晚餐不是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