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颜如玉”

○万清芳

期次:第589期       查看:43


  当终身学习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生存法则,“书香女人”似乎失去了宣传的意义。但二者终有本质的不同,其一,为生存而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依赖于社会分工的原料,“书香”乃是升华生活的调料,女权主义的诞生离不开前者,而女性学则依赖于后者。其二,“书香女人”更是一种挑战。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可见读书曾是男人的专利。如今我们捧起一本本“圣经”,自读“颜如玉”,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男女平等达到顶峰的时代,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得意于自己意识觉醒的时代,然而当她们为曾经的女人们卑贱的社会地位感到愤愤不平时,却忽视了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规律。从人类发展至今,女人的社会地位经历过“主导—附属—平等”的变化过程,然而每一种过程的产生与消亡都决定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作用。母系氏族社会,全家以女人采集野果为生,自然以女性为生活支柱。农业社会,男人在耕耘中更加得心应手,女性则趋于附庸。而今天,知识经济为我们创造了男女竞争的平台,所以我们敢于直视彼此。所以不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带来了平等,而是我们相同的社会贡献为我们赢得了尊严,大至社会,小至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经济独立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自尊的需要,任何一个女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这种作用,否则即使有法律的保护,终究摆脱不了精神奴隶的悲哀。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人都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在他们的眼中,女人只是泄欲和生育的工具,只有“女”而不见“人”。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辜鸿铭甚至打过这样的比方来称赞中国的一夫多妻制,男人就是茶壶,女人就是茶杯,只有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多个茶壶?这近似无理的比喻却有着天衣无缝的因果解释。在当时的社会,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倘若没有妻妾制度,当女性在婚姻中遭遇不幸或不具备这种价值时便只能选择离婚,而根深蒂固的贞操观无疑是刺杀离婚者的利器。所以一夫多妻制在当时更是一种对女性的保护,就算她们失去了社会最认可的价值但仍然可以通过寻找替代者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这样即使婚姻不甚满意但至少得以生存。所以一夫多妻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是当时的产物。在这里我不是想辩护什么,而是提倡一种理性观。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运作秩序。
  当今天女人得以摆脱男人而生存,我们便具备了无限的自主性,而女权主义者往往只看到“人”而忽视“女”,这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乃至整个时代的女性都陷入一种企图替代男性的自我膨胀,但男女终究有“别”。男人生就刚强,女人自然柔美,无需刻意切换,正因为这种区别才有结合的欲望,平等不是功能的替换,而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所以,身为女人,发现自己的美,欣赏他的美,方能得救。
  总之,女人=“女”+“人”,任何一方都不得偏颇,读书,读“颜如玉”,读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