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名人热潮该受冷嘲吗?

○学生记者 林菲

期次:第589期       查看:40

  近期,纪梵希、霍金、李敖三位名人相继离世。像是一个世纪的告别,朋友圈掀起了悼念潮。可就在网络上发起悼念时,也有一拨人出来泼冷水:“你读过李敖的文章吗?有什么资格悼念他?”“一群物理没及格过的在这里装什么怀念霍金?”“又在跟风装文化人”……名人离世被悼念本是表达了人们对他们所作贡献的认可,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我们不否认社会应该有多元的声音存在,但悼念热潮下的一股冷嘲却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悼念名人?
  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炒作观点、博取流量的言论总是看上去有一番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名人之所以是时代的楷模,不仅仅只是几部作品、几项成就架构起来的。他们凝聚了时代的智慧,他们的探索钻研打通了社会另一维度的界限,引领这个社会在毫无规律和经验可循的时间航道中前行。不仅如此,每一个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名人身上都有着值得世人学习的品质。他们不计成本地探索世界,不辞辛劳地论证真理,在方寸轮椅或尺丈方桌上做着全人类的事业。他们将自己奉献给了这个时代,悼念他们何错之有?
  此外,路人对去世名人的怀念,会让他的作品成就和精神得到更多的推广和传播。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悼念热潮,更多的人开始或重新关注他们的成就和经典,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难道不比把网络热点聚焦到娱乐花边上更有意义吗?就算是跟风悼念,这样的跟风,不是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温度和人情味儿了吗?
  在传统文化环境里,人的离世总是一件哀伤的事,人们在网络上点蜡烛痛惜名人的离去,或用文字记录其成就与贡献,其实是很符合中国的文化逻辑的。从迈克尔·杰克逊、大卫·鲍威到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从霍金到梵高等等,或许我们并不十分了解音乐,并不十分了解黑洞理论或抽象艺术,但是能让人们永远记住的,是受到生活严重打击时,他们的经历、创作或话语给予了我们前进的勇气。
  霍金说:“生命不息,希望不止。”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我们的悼念,是让名人以另一形式拥有生命,让时代的希望继续延续。